(MCM/ICM)全球前2.5%,他们是谁? mc icbm
全球前2.5%,他们是谁?
转自 党委宣传部 深圳技术大学
前不久,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MCM/ICM)结果揭晓
在全球两万余支参赛队伍中
深技大首次有参赛队伍获得
获奖率仅为全球2.5%的
特等奖提名(Finalist)
Finalist获奖学生:苏悦 陈森茹 李大伟
历史最好成绩
此次比赛,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共有16支队伍获奖。其中由苏悦、李大伟、陈森茹同学组成的队伍获得了特等奖提名(Finalist,简称F奖),另外有3支队伍获国际二等奖(Honorable Mention,简称H奖),12支队伍获成功参赛奖(Successful Participant)。这是我校参赛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获奖名单
特等奖提名
Finalist
参赛学生:苏悦、李大伟、陈森茹
指导老师:陈寅
二等奖
Honorable Mention
参赛学生:魏佳、王诗琪、郑乔健
指导老师:李瑞
参赛学生:汤泽权、焦梓豪、谭嘉俊
指导老师:陈寅
参赛学生:何丰港、袁子扬、汤睿
指导老师:陈寅
成功参赛奖
Successful Participant
参赛学生:黄子格、张研、黄冠榕
指导老师:刘洋
参赛学生:吕耿成、冯永玄、乔宇桐
指导老师:史诗洁
参赛学生:林子潮、胡宇齐、车善龙
指导老师:史诗洁
参赛学生:林伟钊、麦炜欣、张宇
指导老师:史诗洁
参赛学生:黄胜锋、罗维伊、宋高杨
指导老师:史诗洁
参赛学生:黄炜彬、陈集文、朱楚晴
指导老师:史诗洁
参赛学生:梁浩民、林钰翔、李梓睿
指导老师:史诗洁
参赛学生:吴勇进、李智恒、杨湛江
指导老师:李瑞
参赛学生:李骋霄、陈博川、赖卓男
指导老师:陈寅
参赛学生:陈木森、周莹茹、梁化雪
指导老师:陈寅
参赛学生:陈振浩、卢俊豪、侯君华
指导老师:陈寅
参赛学生:杨柳奕、周刘成、季嫣然
指导老师:陈寅
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
ShenZhen Technology University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是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主办的国际性数学建模竞赛,是世界范围内最高水平、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建模竞赛。大赛每年举办一届,竞赛内容涉及经济、管理、环境、资源、生态、医学等众多领域。竞赛要求由3名本科生组成参赛队,在四天时间内,就指定的问题完成从建模、求解、验证到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考验参赛学生研究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本届比赛共有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参赛队27205支、约81000多名大学生参赛,共评出44个O奖(Outstanding Winner/特等奖)、684个F奖(Finalist/特等奖提名)、1797个M奖(Meritorious Winner/优异奖)及5803个H奖(Honorable Mention/荣誉奖),其中O奖获奖率仅为0.16%,F奖获奖率仅为2.5%。
官微君特地采访了三支获奖队伍
此次比赛他们选择的题目
都是F题——
“国际公平与小行星采矿政策研究”
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心得体会
F奖,是他们!
特等奖提名获得者
团队成员
苏悦
陈森茹
李大伟
团队故事:优势互补,互相信任,配合默契!
苏悦表示,由于同学们在各类比赛中积累了经验,经过指导老师的赛前培训和充分学习,他们对各种常见问题的模型构建与求解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选题上并未花费太长时间。陈森茹发现这道题目较为灵活,为了定义何为“公平”,首要任务是正确理解题意,找到答题方向,为此团队花费了不少时间查阅文献、收集数据。
在对算法进行选取与求解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大家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建模、敲代码、写论文等工作。三人一致认为,此次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好成绩得益于队友间的互相信任和默契配合。李大伟说:“四天的比赛时间非常紧张,团队成员要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发挥自身优势互相补位,才能在最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论文。真的非常感谢我的两位队友和指导老师!”
诀窍就是抓住问题核心
二等奖获得者 团队成员
郑乔健 魏佳 王诗琪
“只要抓住问题的核心,
所有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由于“小行星采矿”只是一个未来的设想,所以同学们在比赛时阅读了大量相关新闻,收集数据,构建了一个合理且全面的评价模型,并配套建立了一个具有特色的资源保障体系。“‘小行星采矿’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比较新颖的话题,一开始甚至会有点迷茫。但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只要抓住问题核心,所有难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们要做的是针对新话题改进模型,使其适用于新的背景。”
有分歧不可怕,解决它!
二等奖获得者
团队成员
汤睿
袁子扬
何丰港
为了评价小行星采矿对全球公平的影响,在比赛前期同学们搜索了大量的相关数据,构建了多层次的全球公平评价模型,但在对模型解释时,队内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并不能对该模型进行较好的解释,队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第二天建模过程中,同学们决定在模型中引入基尼指数和洛伦兹曲线对模型进行重构,使得模型具有可解释性。将模型划分为“微观”和“宏观”后,新模型更利于理解,求解起来并不复杂,便于在论文中清晰表述模型的适用范围、优缺点及改进方向。“比赛过程中偶尔也会经历争吵,但这并不可怕,我们相互支持,在沟通中把问题一一解决。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理论结合实际,体会数模的“美”
为更好地鼓励和培养学生参加各类数学建模竞赛,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开设了数学建模课程。学院数学建模组举办了数学建模校赛,暑假还组织了学生集训活动。学院成立了数模与算法协会,每个周末在校内举办数学建模读书会活动,提供各种形式的学习机会,锻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等奖获得者:汤泽权、焦梓豪、谭家俊
本次比赛指导老师陈寅发现同学们对参加数学建模比赛的兴趣提高了不少,“过去一年里,越来越多的同学找到我们,想要了解数学建模,这令我们非常开心。我们会竭尽所能帮助同学们,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李瑞老师表示,数学建模比赛的内容十分丰富且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参加建模比赛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研室的老师们也尝试把数学建模思想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们一方面体会数学知识本身的‘美’,另一方面将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用数模的思想来发现生活的‘美’,人生的‘美’。”
供稿|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 杨湛江 朱楚晴 李婷
组稿|雯玉
图片|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 官微图库
排版|雯玉
责任编辑|雯玉
校对|建丽
审核|钟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