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宝:侠者不侠 侠客风云传韦小宝
人至贱则无敌
韦小宝,一个亲爹都不知是什么人的杂种,金庸却唯独给他开了非常罕见又强大的主角光环。比之令狐冲、虚竹这种偶然开挂的角色,韦小宝的主角光环却更加不加修饰,更加赤裸裸。常人看武侠,总会把自己带入大侠的成长历程:务实一点的,会希望自己是萧峰,刻苦习武,壮年成名,一呼百应(只是大多不愿意有萧峰的结局);放肆一点的,会觉得自己是张无忌,弱冠之年就天下无敌。大侠大多家世悲惨,要么背着血债,要么干脆是孤儿,唯独韦爵爷出身如此下贱,以至于金庸在描绘这一人物形象时,理所当然地把人物习气和原生家庭完美绑定。从小偷偷摸摸,要不怎么能得来了全套《四十二章经》?从小泼皮耍赖,要不怎么能在神龙教死里逃生了这多次?这样的“英雄”韦小宝,谁会愿意成为他呢?贱,在韦小宝身上,是胜过宝衣、匕首的最为强大的武器。因为自己本身就是下贱的人,也就无所谓仁义道德,无所谓繁文缛节,因而总是不讲武德,总是可以出奇制胜。因为自己下贱,因而金钱来的快去的也快,收拢了一大堆为自己卖命的武官;因为自己臭不要脸,所以可以跪舔女人,获得美女芳心,关键时刻为自己辅助;因为脸皮厚,因而耍赖的时候先刹了对面气势,说起谎来也毫不脸红。但光凭下三滥的手段,还不足以让他成为鹿鼎公、韦香主、白龙使。不得不承认韦小宝是个聪明的人,他会察言观色,口才又极好,深谙做官之道,厚黑学堪称满级。我在读韦小宝这些段落的时候,脑子中总能想到一个狗领导的形象,然后没好气地“哼,这社会里也就油嘴滑舌、趋炎附势混的最好!”大侠去哪儿了?
鹿鼎记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反武侠”内核。单从形式上,就不太武侠。营造了整个前半部悬念的《四十二章经》,虽是藏宝图,但却没发挥类似于《连城剑谱》的作用,韦小宝虽然获得了这个大秘密,却想到和康熙的情分,最终也没去掘了出来。武功形式就更是普普通通,虽然也有一些精彩的打斗场面(我个人印象深刻的海大富对战假太后以及大闹清凉寺),但质量和数量上,比之其他武侠小说,那更是有点捉襟见肘了。《鹿鼎记》里的大侠,结局不太好看。陈近南享有“平生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这么一个伟光正的英雄形象,但从来没正儿八经打过一次,因为愚忠死于暗算,真是令人愤懑不平,郁结与胸。其他的绝世高手,人生经历则更加出人意料。百胜刀王胡逸之,出场何等潇洒,没想到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舔狗,真是令人大跌眼镜。九难和归辛树夫妇,算得上鹿鼎记的武力值第一梯队,结果九难孤独修行,不知去向;归辛树一家深入虎穴,寡不敌众被侍卫乱刀杀死,为了自己的弱智儿子,夫妻俩漂泊半生,却命丧皇宫…大侠不侠,是《鹿鼎记》比较直观的一个特点。与此相对应的,是荒诞不经的韦小宝,力挽狂澜,明哲保身,甚至于推动重大历史进程。在常人情理看来,能够青史留名做出一番大事业的,绝对要有传奇性,他应当置儿女情长为身外,应该是个风流或英俊的绝世高手,应当具有一切英雄的品质。然而金庸却亲手颠覆这条认知。杀鳌拜、平三藩、收台湾、以至于扶持沙俄摄政王、签订尼布楚条约这样的大事件,没有传统意义上侠客的参与,全部是韦小宝从中斡旋才得以成功。如此对比,实在是对“武侠”这一概念的严重消解。回想起来,金庸反武侠的思想在其他作品中也已有显露,只是没有《鹿鼎记》那么强烈。武侠是一群近乎拥有超能力的人,在制度规则之外,做着一些理想主义的事情。这个江湖世界里,突然加入了皇权,朝廷的力量陡然增大,再怎么理想主义,也终究在现实面前屈服。但金庸没有“赶尽杀绝”,天地会仍然在,九难仍然在,理想主义仍然在,只是隐藏在现实后面,成为和谐生活里心驰神往的感情寄托了。
一点感想
韦小宝这么一个男生看了都觉得无耻,女生看了直接鄙视的角色,还是有一点人性的光芒的。这点光芒,就是义气。义,在金庸宇宙中,往往是高于任何价值观而存在。这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层的羁绊,超越正邪、超越立场、超越生死、超越意识形态。萧峰可以为义气自戕,狄云可以为义气保护大坏蛋血刀老祖。同样,义的问题也在韦小宝这里出现,韦小宝不是萧峰,不会自我毁灭,那么干脆选择题也不做,亲手打破道德桎梏,就不会被道德束缚。你可以说韦小宝对康熙和天地会都是不义,一定程度上,他对二者都做到了义。
韦小宝大声道:“皇帝逼我去打天地会,天地会逼我去打皇帝。老子脚踏两头船,两面不讨好。一边要砍我的脑筋,一边要挖我眼珠子。一个人有几颗脑筋,几双眼睛?你来砍,我来挖,老子自己还有得剩么?不干了,老子说什么也不干了!”
舍弃一切道义和关系,是颇有一些哲学在的。《老子》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与令狐冲、杨过、张无忌们一样,韦小宝避世在这个角度上看实在不能说是一件丑事。儒家思想引领下,历史不缺忠义献身,肝脑涂地的好人,只是懂得退比懂得进、懂得守都要难得多,因此江湖中范蠡、鲁连的例子终究是少数。自古以来不少皇上爱杀功臣,这是皇权至上的必然经历,即便不杀,那也颇多猜忌与防备。韦小宝何尝不知?康熙年少时,尚且可以一口一个“小玄子”,可康熙成长起来,伴君如伴虎,那些曾经的经历哪些不是僭越?韦小宝倒没有潇洒的老庄思想,而是在被迫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退出。又怎知张良、范蠡等不也是在这样的境地下做到“功成身退”?如此看来,“功成身退”倒是一种无奈了!这部小说,政治色彩是很浓重的。小说创作于1969年至1972年,正值香港“六七暴动”之后的改革复兴阶段,大陆又在文化大□□时期。小说不吝笔墨正面赞扬了康熙:“既然鞑子皇帝比汉人皇帝更懂得勤政爱民,有什么理由要把他推翻?”再看神龙教那森严又疯狂的小社会,指代性实在再明显不过了…我无意猜测和评价金庸的立场,毕竟他能把韦小宝这一近似小丑一样的角色推到历史舞台中央,且对清廷官场黑暗也不遗余力地讽刺,作者可能自己本来就在戏说一切,已经做好了现实和虚拟的平衡。写在后面写了也不少了,虽然《鹿鼎记》话题性很强,个中故事依然为人称道,但在我眼中,这不算的上是一部十足优秀的小说。他的缺点也很明显:主角光环过于强烈,小概率事件太多,配角脸谱化严重;随处可见的男性凝视,硬凑七个老婆,对女性读者非常不友好;从陈近南死后的剧情过于扯淡,比如韦小宝签订《尼布楚条约》这种野的不能再野的野史,实在没有必要。也难得我写那么多字去思考一部武侠小说。主要是看的时间太久了,从大三就开始看了,看完真是如释重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