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香奈儿的一生? 香奈儿的一生观后感
香奈儿的时尚帝国和传奇人生
本文以可可.香奈儿女士的人生故事和设计作品为线索,去追溯时尚的源头,去重新审视时尚与自我的关系,去探寻香奈儿扑朔迷离的传奇人生。
时尚在现代是以一个产业的形式出现的,相比起时尚这个现代化的概念,爱美之心从来都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因而服装、首饰等装饰物件,在不同历史阶段经济、文化、民族、地域等因素的影响下,体现出浓郁的时代风格。
香奈儿出生于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在20世纪10年代开始创业,50年代的时候庞大的时尚帝国初步建立。
现在我们将镜头推近到19世纪后叶的法国。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革命,到了19世纪初,已经成了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1840年用鸦片贸易敲开了当时“闭关锁国”的中国的大门,中国的近代史由此开端。法国,当时是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国家,1860年火烧圆明园的,就是英法联军。从外部来看,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殖民、掠夺、倾销积累了大量财富;从内部看,劳动人民深受压迫,工人运动高涨,1871年的巴黎公社运动虽然失败了,却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我们再将镜头推远一些,放眼至19世纪末的欧洲大陆和美国。欧洲列强瓜分世界已经完成,欧洲成为了世界政治中心,然而各个国家的发展并不均衡。英国由盛转衰,德国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大国,而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被美国所取代——美国在“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到1929年经济危机之前,是一段高速发展期,史称“喧嚣时代”。在此期间,法国的经济有所发展,银行资本高度集中,进入垄断帝国主义时期。
交待上述的背景,对于了解香奈儿的发展史有很大帮助。通过上述历史背景的交待,大家大致能想象当时的社会图景,大量财富集中于少数富人寡头,产业工人被压榨得比较严重,一片欣欣向荣之下矛盾正在酝酿和激荡,后来的一战(1914-1918)、二战(1945-1948)历史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不再赘述。
一、名留史册的时尚教主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香奈儿在服装界崭露头角,她完全革新了时装的样式,重新定义了时尚。在她之前,主流的女性服装是这样的:
这些服装华丽、繁复,里面要穿束腰,强行勾勒出女性的曲线。这样的裙子是用来观赏的,用来在宫廷里弹琴跳舞的,用来喝下午茶的,用来挽着公爵的臂膀去剧院看戏的,反正不是用来劳动的。
香奈儿设计的时装是这样的:
香奈儿简洁、率性的设计让女性从蓬蓬裙中解放出来,穿上了裤装,也可以像男性一样去骑马、打网球。她的诸多经典设计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比如说小黑裙。
除此之外,香奈儿5号香水畅销至今,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香水之一。2.55方形包,至今仍然深得女性宠爱。她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当之无愧的时尚教主。
香奈儿的发展史,与特定的历史条件密不可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女性更多地参与到工作中来,她们需要更简洁、更舒适的衣服;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时候,也是香奈儿的设计在美国销量大增的时候。她的设计正好符合了女性自我觉醒和解放的历史潮流,或者是她本身就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代表,在这场时代洪流中她一直走在前面。是什么原因,让她具有如此超越时代的个性和信念呢?
二、心酸童年,渴望飞翔
在前面我们说过,19世纪末的法国社会,资本家和普通劳工的生活完全不同。香奈儿出生于一个比较穷困的家庭,母亲靠帮人缝纫衣服赚取微薄薪资,父亲是一个游商,常年不在家。很不幸,在香奈儿12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而她的父亲并不想承担起抚养子女的责任,香奈儿家的四个小孩都被送到了修道院生活。换句话说,他们成了没有人认领的孤儿。
在奥巴辛修道院,香奈儿度过了她的少女时期。她开始考虑自己的命运前途。她不想在修道院度过一生,很快,她的缝纫才能在修道院渐被嬷嬷们赏识,她获得了离开修道院在外面工作的机会。这段少女时期的经历,成为了她一生设计的起点。修道院黑色的肃穆,五芒星的意义,这些元素后来都出现在她的设计里面。
香奈儿的成功,离不开她的几任情人和知己的支持与帮助。从修道院出来,她为一位女士的裁缝店工作,每天辛苦卖力却只能得到微薄的薪资,因为那个时代为女性提供的工作岗位很有限,一个女人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经济独立,是大多数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情。为了攒钱开帽子店,她晚上在一家酒吧唱歌,艺名可可。在那里,她遇到了第一任情人巴桑,法国的一个工业家。他带着香奈儿住在一栋城堡里,香奈儿从此不用为生计发愁,过上了富足、甚至奢华的生活。
对于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性,尤其是出身贫寒的女性来说,这几乎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捷径了。因为门第之见根深蒂固的影响,一个贵族一般只会和一个同样是贵族出身的小姐结婚,即使那婚姻只是摆设,也非如此不可。成为一个贵族或者有钱人名正言顺的妻子是希望渺茫的,做他们的情人也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如果香奈儿也这样想,就不会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香奈儿。
过了几年田园般的生活,香奈儿内心越发烦躁。她想开一家帽子店,这个愿望从来没有改变过,而巴桑对于这件事并不支持。贵族出身的巴桑,像他那个阶层的大多数人想法一样,认为女性出去工作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高贵的淑女应该被豢养在城堡里,哪能抛头露面。
就在香奈儿十分苦闷的日子里,她的第二次机会出现了。博伊成为了她的第二任情人,她毫不犹豫地从巴桑身边逃开,跟着博伊走了。在博伊的资助下,她开了帽子店,然后是服装店,接着又在几个地方开设了分店。同样地,博伊也没能给她婚姻,而是同另一位贵族之女结婚生子。
这件事情给香奈儿带来的打击非常大。她和博伊之间有爱情,是情人,更是知己。除了博伊,没有人会对她说,“可可,你的骄傲会让你吃苦头”,“可可,别忘了,你只是个女人”。但不幸的是,博伊在一次车祸中意外去世,去世时38岁,只比香奈儿大两岁。虽然,香奈儿后来的情史依旧丰富,但这一份感情成为了香奈儿心中一生的祭奠。博伊去世以后,她推出了小黑裙系列——要知道在当时这项设计是多么大胆,当时黑色是葬礼的颜色,是夜晚的颜色,没有人在白天穿黑色。对于小黑裙的设计,欧洲的舆论几乎都是批评,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大获成功。黑色,也许是对奥巴辛修女们的服装颜色,也许是对博伊的纪念。香奈儿的标志,两个背靠背的C,有人理解为可可.香奈儿的缩写,也有人理解为可可和卡佩尔(博伊的姓氏)。
三、时尚易逝,风格永存
到四十岁的时候,香奈儿已经非常成功、非常富有。她说过一些很励志话,比如她说“如果你未背着翅膀出生,那就自己长出一对来”。当然,人性是复杂的,根据最新的传记,香奈儿女士在二战期间还有过一段颇不光彩的历史,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她的传记或电影,有很多关于她传奇人生的细节。
香奈儿的设计简洁、大方、经典,但相对来说也是保守的。我们不妨看看和她同时代与她同台竞技的设计师们的设计。
20~30年代 超现实主义设计师 Elsa Schiaparelli。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每一件服装变成衣服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一件艺术品。她是第一个把拉链用在服装上的设计师。
Madeleine Vionnet 斜裁法的发明者,从此让裤装有了垂感,让裙子有了古希腊神话中女神般飘逸的质感。
Madeleine Vionnet 1935年设计的礼服
50年代,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的NEW LOOK。通过束腰凸显女性气质和魅力,并非学设计出身的他,凭借对比例的天生敏感和把握,以及对花卉元素的应用,把女性衬托得十分美丽脱俗。在二战后百废待兴的氛围里,大受欢迎。千鸟格图案也是这位设计师的首创。
香奈儿是天才的设计师,但并不是唯一的天才。但是,就像她自己说的,时尚会过去,而风格永存,香奈儿至今仍受欢迎,是因为她给人的第一印象和联想,是自信,独立,优雅,这是香奈儿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的事情。
以上。
(图片均来自网络)
参考书籍《成为香奈儿
》
C.W.加特纳 著 高月娟 译
2015年11月出版
另外,欢迎订阅大脸猫的微信公众号,搜索visionkat0512 或长按图片扫描二维码关注
分享大脸猫的读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