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经典中的佛陀生平………… 佛陀的教法与特点 约翰-布列特 巴利文原始佛经
1.他的教导一贯实用,包括了基本的礼仪
『一位比丘如何才算通晓聚会?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了解聚会: 「这是贵族武士的聚会;这是僧侣的聚会;这是家主的聚会;这是沙门的聚会;在这里,他应该这般往见他们、这般站、这般行止、这般坐、这般发言、这般静默。」
他若是不了解聚会——「这是贵族武士的聚会;这是僧侣的聚会;这是家主的聚会;这是沙门的聚会;在这里,他应该这般往见他们、这般站、这般坐、这般发言、这般静默。」——就不能说他通晓聚会。
正因为他的确了解聚会——「这是贵族武士的聚会;这是僧侣的聚会;这是家主的聚会;这是沙门的聚会;在这里,他应该这般往见他们、这般站、这般坐、这般发言、这般静默。」——才能说他通晓聚会。这才是一位通晓法、通晓法义、通晓自己、通晓节制、通晓时间、通晓聚会的人。
——AN7.64(增支部)
2.如何对待父母
奉养父母、
照顾妻儿、
行事周全:
这是至高的吉祥。
——Snp2.4(小部经集)
母亲与父亲对全家有慈悲心,
堪称梵天、第一位导师,
值得子女赠送礼物。
因此智者应当礼敬他们,
以饮食、衣物、卧具供养他们,
为他们涂膏、沐浴、洗足。
智者如此奉养父母,
即刻与来世受到褒扬,
死后在天界有喜乐。
——Iti4(如是语)
3.讲授布施的价值
『何为布施的宝藏? 有此情形,一位圣者的弟子,觉知已洗清了悭吝之染,居于家中、慷慨、广施、乐于宽宏大度、有求必应、乐于供养钵食。此谓布施的宝藏。』
——AN7.6 (增支部)
4.讲授戒德的价值
『何为戒德的宝藏? 有此情形,一位圣者的弟子,戒杀生、戒偷盗、戒不当性事、戒谎言、戒趋向失慎的醉品。比丘们,此谓戒德的的宝藏。』
——AN7.6 (增支部)
5.道德操行的果报
随着心意端正、言语端正、身业端正,
此地一位多闻者、行福德者,
此生如此短暂,
身坏命终时有明辨,往天界重生。
——Iti3(如是语)
6.一切感官欲乐,甚至天界之乐的过患
『有此情形,某人自己不离衰老,意识到不离衰老的过患,去寻求那远离轭制、不老、无上的安稳——涅槃(解脱)。他自己不离疾病,意识到不离疾病的过患,去寻求那远离轭制、无病的无上安稳——涅槃。
他自己不离死亡,意识到不离死亡的过患,去寻求那远离轭制、不死、无上的安稳——涅槃。他自己不离杂染,意识到不离杂染的过患,去寻求那远离轭制、无染、无上的安稳——涅槃。
——AN4.252(增支部)
7.出离的价值
『看见了感官之乐的过患后,我探索该主题; 在理解了出离的果报后,我使自己熟悉它。我的心急于出离,视出离为宁静,趋向自信、稳步、坚定。接下来,远离感官之欲、远离不善巧的心态,我进入、安住于第一禪那: 从远离中升起了喜与乐,伴随着寻想与评量。』
——AN9.41 (增支部)
8.四圣谛
『比丘们,是因为未曾证悟、未曾洞见四圣谛,我与你们,才经历着、进行着这个漫长的生死轮回。哪四谛? 是 dukkha 圣谛、 dukkha 之因圣谛、 dukkha 的止息圣谛、 dukkha 的止息之道圣谛。但是比丘们,如今这些圣谛已经证悟、彻悟,对存在的渴求斩断了、重新缘起之因摧毁了、不再有新的缘起。』
中译注:巴利文 dukkha 一般译为苦,不过苦从粗相到精细,有不同层次,只能例举,难以定义。有一定禪定基础者所见之苦、其精进于止息之苦,未习禪定者是难见难解的。)
——DN16(长部)
9.简言之,佛陀教导了通往涅槃——真正而持久之乐的道路
『有那么一个维度,其中既无地、亦无水 、无火、无风; 既无空无边处、亦无识无边处、无无所有处、无非想非非想处; 既无此世、也无来世、无日、无月。我说有,有不来、不去、不住; 不生、不灭; 无立足点、无基地、无维持[指心智客体]。这,正是苦的终结。』
——Ud8.1(自说经)
『无论过去、现在,我讲的只是,苦[dukkha]与苦的止息。』
——SN22.86(相应部)